项目简介

Sonar是神器,围绕代码质量管理的神器。她几乎支持了你所能想到的一切代 码质量问题: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(单元测试)、从系统分析到人工评审、从 历史分析到现在的版本分析、从Web客户端到Eclipse插件、从本地分析到远程分 析、从集成其他代码分析插件(FindBugs、PMD等)到作为插件被CI持续集成、 从邮件通信到任务平台交换(如JIRA)、从Web接口到插件开发,这些不一而足, 再加上Sonar的开源特征、神一般的操作界面,没有人可以拒绝她的美丽。

3051?1565316234
发帖时间:2016-09-08 11:14
更新时间:2016-09-10 14:23

《A Brief Guide to Researching and Writing for CSEE&T (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)》

这篇文章综述了软件工程教育类文章的接受标准、研究方法、文章分类以及研究建议。下面对文章分类及其写法做个小结:

一、文章分类

1. 实验描述类:

这类文章一般是对学生做受控实验,来回答某些特定的研究问题。这类文章需要描述实验假设、因变量和自变量、研究对象、实验方法、分析方法、结论以及对结论的引申;

2. 创新教育方法类:(持续检查这篇文章应该属于这类

这类文章一般以案例研究的形式,来描述老师在某个特定领域创新教学的经验。这类文章应该详细介绍创新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优点和不足,一般通过定性+定量的方式来评估,在这篇文章中定性方法包括调查问卷和访谈,定量方法包括数据分析和代码质量测试

3. 经验描述类:

描述参与教育活动中的经验。这类文章要避免写成“报告”,一般会介绍经验、过程、决策等。

二、需要注意的地方

1. 调查问卷:保证问题、选项的无二义性;

2. 基于教室的研究:一种是基于将一种方法应用在教学中,比较前后的效果,这篇文章应该属于这类;另一种是将学生分成两拨,比较效果,这种方法可以用在现在正在进行的众包方法应用在教学的研究中,这种方法要考虑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,如编程经历。



回复 ︿ (4)
  • 用户头像
    尹刚 8年前
    11?1648889181
    王涛 8年前
    对创新教育方法类的应该有典型的论文介绍吗,可以参照他们的写法来写

    3051?1565316234
    15Luy 8年前
    好的涛哥~我上传一些典型的到资源库中~

    可以直接在这个帖子后面附加附件

  • 用户头像
    尹刚 8年前
    很好的分享!

0?1470885445
登录后可添加回复
3051?1565316234
发帖时间:2016-09-07 12:10
更新时间:2016-09-08 08:47

1. 过程:分别在实施持续检查(Continuous Inspection前、中、后进行了代码质量测试;

2. 测试内容:每次测试8道题,均有质量问题,学生需要写明质量问题所在的代码行号和出错原因,问题从SonarQube的质量规则中选择设置,每次测试都会覆盖相同类型的3道题;

3. 测试结果:

下图是学生3次代码质量测试答对题目的统计:

image


可以看到学生答对的题目数有较显著的提高。

下图是3道同类别题的答对人数:

image

可以虽然看到同学对close file类和if case类问题的理解度随有所增加,但提高程度不大,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平时遇到这类问题不多,可以从这方面提出一些经验建议,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编程质量。

下一步计划深入挖掘学生的持续检查过程数据。

回复 ︿ (2)
  • 用户头像
    15Luy 8年前
    5?1460204756
    尹刚 8年前
    很好。这个测试具体是怎么做的?布置的编程作业吗?

    是根据SonarQube的规则设置8道题目,要求学生找出题目中的质量问题~如下图:

    image

0?1470885445
登录后可添加回复
3051?1565316234
发帖时间:2016-06-05 19:49
更新时间:2016-06-05 19:49

一、根据ISO/9126,软件质量包括:

外部质量:满足软件功能性需求的好坏程度,如正确性、易用性、完整性等

内部质量:代码的重要属性,如可维护性、可理解性、可修改性等

传统的保证代码质量的方法是定期代码审查Punctual Audits,即指定专门的代码质量审查人员定期做代码审查(如下图),Trustie工程组好像是采用这种方式。

image

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弊端:如下图

图片 2.png

这些弊端促成Continous Inspection这种新的质量保证泛型的出现,为了克服传统质量保证泛型的弊端,Continuous Inspection的核心理念是“尽早地发现解决质量问题,当修复工作还容易时;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质量保证的工作环节中去”,重要的原则如下图所示:

image

如下图所示,Continuous Inspection也是软件开发需求的推动:

image如下图所示,Continuous Inspection与Continuous Integration相结合:

image

回复 ︿
0?1470885445
登录后可添加回复
3178?1442652658
指派给   尹刚
发布时间: 2016-03-18 17:14
更新时间:2016-03-18 22:13

一、实验思路

      分别对bug_intro的commit与bug_fix的commit进行soanr扫描,分别得到对应的sonar的issue结果表,对每条引入buggy的line与产生sonar_issue的line进行匹配,如果行数重合,那就说明这个文件中bug与sonar_issue发生了同现的关系,在bug_fix的commit中再用sonar进行扫描如果发现sonar_issue与bug一起消失掉了,我们把这种现象认为是代码质量与bug是存在关系的

二、初步试验结果

      目前主要是java跑了五个项目,python跑了四个项目,基于目前的结果我们发现:

1)java 项目一共有1411个bug,其中随着和bug一起消失的sonar_issue有275个,比例达到了20%,其中对这种issue进行分类排序后发现如下现象:

1、convention 193(代码编码习惯:比如命名规则,驼峰状的命名规则)

2、brain-overload 181(方法的时间复杂度)

3、design 175(代码的设计:主要是一些类的设计)

4、pitfall  97(代码逻辑缺陷:比如空指针错误)

5、error-handing,security 95(代码中的异常处理等)

java项目的sonar中的代码规则比较多与详细,基于如此的结果可以发现代码复杂度过高,逻辑设计错误,异常处理不正确往往与bug同时出现

2)python项目中主要是有2342个bug出现,bug与sonar_issue一起消失的数量有328个,比例达到了14%,其中对这些issue分类排序发现以下结果:

1、brain-overload 210(方法的时间复杂度)

2、convention 110 (代码编码规范)

3、performance 87 ()

4、confusing 85(代码方法,变量命名不能混淆)

5、obsolete 52 

基于以上的数据可以发现,方法复杂度过高与bug 同现的次数比较大,但由于soanr对python语言的支持不是那么好,所以现有的数据比较少

三、意见

这两天分别听取了王涛师兄与余跃师兄的意见,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,比如实验的方法,对具体代码行数的sonar issue判断是否准确,还有issue 与buggy中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义,最后需要对bug分类来验证这个bug是否真的与sonar_issue相关等等

四、后序展望

目前的展望还是要对实验进行改进,我觉得目标应该是发现一种关系当某些issue被sonar扫描出来是,需要引起开发者注意,因为这种issue会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去引发bug,现在主要的结果还是发现了一些issue与bug的同现概率比较大,具体的下一步思路,还需要和师兄们多多讨论

回复 ︿ (2)
  • 用户头像
    尹刚 8年前

    我觉得研究的出发点很好,思路也不错,主要是要对实验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再做优化。可以开始写开题报告和专利。算法的优化我们下面需要仔细研究。

    建议周末先把开题报告的初稿完成!

  • 用户头像
    侯翔 8年前

    指派给houxiang 变更为 jacknudt

0?1470885445
登录后可添加回复
3178?1442652658
发帖时间:2016-03-18 17:16
更新时间:2016-03-18 17:16

一、实验思路

      分别对bug_intro的commit与bug_fix的commit进行soanr扫描,分别得到对应的sonar的issue结果表,对每条引入buggy的line与产生sonar_issue的line进行匹配,如果行数重合,那就说明这个文件中bug与sonar_issue发生了同现的关系,在bug_fix的commit中再用sonar进行扫描如果发现sonar_issue与bug一起消失掉了,我们把这种现象认为是代码质量与bug是存在关系的

二、初步试验结果

      目前主要是java跑了五个项目,python跑了四个项目,基于目前的结果我们发现:

1)java 项目一共有1411个bug,其中随着和bug一起消失的sonar_issue有275个,比例达到了20%,其中对这种issue进行分类排序后发现如下现象:

1、convention 193(代码编码习惯:比如命名规则,驼峰状的命名规则)

2、brain-overload 181(方法的时间复杂度)

3、design 175(代码的设计:主要是一些类的设计)

4、pitfall  97(代码逻辑缺陷:比如空指针错误)

5、error-handing,security 95(代码中的异常处理等)

java项目的sonar中的代码规则比较多与详细,基于如此的结果可以发现代码复杂度过高,逻辑设计错误,异常处理不正确往往与bug同时出现

2)python项目中主要是有2342个bug出现,bug与sonar_issue一起消失的数量有328个,比例达到了14%,其中对这些issue分类排序发现以下结果:

1、brain-overload 210(方法的时间复杂度)

2、convention 110 (代码编码规范)

3、performance 87 ()

4、confusing 85(代码方法,变量命名不能混淆)

5、obsolete 52 

基于以上的数据可以发现,方法复杂度过高与bug 同现的次数比较大,但由于soanr对python语言的支持不是那么好,所以现有的数据比较少

三、意见

这两天分别听取了王涛师兄与余跃师兄的意见,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,比如实验的方法,对具体代码行数的sonar issue判断是否准确,还有issue 与buggy中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义,最后需要对bug分类来验证这个bug是否真的与sonar_issue相关等等

四、后序展望

目前的展望还是要对实验进行改进,我觉得目标应该是发现一种关系当某些issue被sonar扫描出来是,需要引起开发者注意,因为这种issue会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去引发bug,现在主要的结果还是发现了一些issue与bug的同现概率比较大,具体的下一步思路,还需要和师兄们多多讨论

回复 ︿
0?1470885445
登录后可添加回复
3051?1565316234
发帖时间:2016-03-02 23:23
更新时间:2016-03-04 09:10

一、度量的提出:

对之前的GQM模型改进,从开发者的贡献代码量、开发质量和社交活跃度三个方面评价,具体如下:

image


CCGN(changed lines of code):变更的代码行数。

CMT(number of commits):提交代码的次数。

IRPT(number of reports):提交的问题报告(issue report)的数量。

GBG(generated bugs):平均每行代码引入的缺陷数。

GQI(generated quality issues):平均每行引入的代码质量问题数。

CMNT(number of comments):评论的数量,包括issue、pull request和commit的评论。

AAT(average active time):平均活跃时间,即计算某个开发者相邻社交活动间隔时间的平均值。

二、实验进展

目前分析了python排名前五的三个项目(httpie,flask,requests的开发者贡献度的指标,分析结果在附件中,目前粗略分析了开发者开发质量的两个指标GBG和GQI的相关关系,结果如下:

对三个项目分别分析:

httpie:

image

pearson相关系数:-0.01115682


httpie:

image

pearson相关系数为-0.01006093

image

pearson相关系数为0.268149

从这三个项目分别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,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引入的代码质量问题与引入的bug数的相关性很小,也就是说,开发者的开发水平较差不一定引入的bug就多。这与常识不太相符。

将三个项目数据合在一起做pearson相关,也得到一样的结果:image

pearson相关系数为:0.1419347


下一步打算进一步分析其他指标的关系,尤其对个体开发者,以时间为维度分析其开发质量的变化



( 64.849 KB) 15Luy, 2016-03-02 22:48
( 240.658 KB) 15Luy, 2016-03-02 22:48
( 350.219 KB) 15Luy, 2016-03-02 22:48
( 44.997 KB) 15Luy, 2016-03-02 22:48
回复 ︿ (10)
  • 用户头像
    余跃 8年前
    roadfar 写到:
    yuyuenudt 写到:
    roadfar 写到:
    老师师兄,所有的实验代码包括数据获取的都传到了这个项目的版本库中,请审阅~
    上次那个 blame error 是什么原因?

    目前没查出原因,我们debug拿出出错的commit sha敲blame也出错

    那你们就不管了吗?

    上次不是说了吗,你们可以看下sha对应的commit,看下要blame的文件的具体内容啊。

  • 用户头像
    15Luy 8年前
    yuyuenudt 写到:
    roadfar 写到:
    老师师兄,所有的实验代码包括数据获取的都传到了这个项目的版本库中,请审阅~
    上次那个 blame error 是什么原因?

    目前没查出原因,我们debug拿出出错的commit sha敲blame也出错

  • 用户头像
    余跃 8年前
    roadfar 写到:
    老师师兄,所有的实验代码包括数据获取的都传到了这个项目的版本库中,请审阅~
    上次那个 blame error 是什么原因?

0?1470885445
登录后可添加回复
3178?1442652658
【周报】 近期研究进展汇报 正常
指派给   尹刚
发布时间: 2016-01-25 15:09
更新时间:2016-02-27 12:49

目前一直在安装愉悦师兄与路遥师兄的指示下研究算法、做实验,在尹老师、王涛师兄的指导下一直在研究对项目代码质量的评估。

进展如下:

1、阅读了师兄们给的论文,首先确定了寻找在项目开发中的bug_introduced 与 bug_fix的相应的commit,算法的流程主要安装路遥师兄给的论文中的模型来做实验,同时由于愉悦师兄已经在这个方面有过很好地基础,我们在理解吃透余悦师兄的代码基础上,继续做实验,算法的流程图如下:

image

2、基于第一步的实验结果,我们继续提出了运用sonar来具体扫描bug_introduced_commit 与 bug_fixed_commit相应的文件,寻找其中具体的代码行的issue(代码质量缺陷)以此来推断sonar_isssue与相应的bug之间的关系,在上一周我已基本实现代码(python),但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,代码还是有很多bug,上周末我花了两天的时间重构了代码,目前已经将代码上传到trustie,让师兄进行审阅,对实验结果初步的分析后发现,代码的方法复杂度过高,运用switch 等代码会导致比较多的bug。

问题与展望:

1、我打算将代码质量的优化还需要进行,目前在用sonar扫描具体文件时,花费的时间还是太多,整体的时间还是不够理想(目前的实验只是初步对一个项目进行了测试,如果是上百个项目的数据量可能时间不是很理想)

2、在得到sonar的具体的代码缺陷与用git得到具体的bug后,我对下一步的研究还是有点迷茫,打算还是和余悦、路遥师兄继续多交流。

3、这周的任务还是要先将目前的实验结果都跑出来,在继续分析

回复 ︿ (11)
  • 用户头像
    余跃 8年前

    我发现,这个贴子里面我的名字有好多个版本:余跃,愉悦,余悦。。。。

  • 用户头像
    尹刚 9年前

    另外,这个10,5,2,1应该我们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的。是吧?

    @卢遥(roadfar)‍ @王涛(wangtao)‍ @余跃(yuyuenudt)‍ 

  • 用户头像
    尹刚 9年前

    我们能否对每千行的issue得分,分析一下开源项目的质量和这个度量有没有相关性?

0?1470885445
登录后可添加回复
3051?1565316234
发帖时间:2016-01-17 12:14
更新时间:2016-01-17 15:21

image

同伴(peer)的定义:若一个用户@了另一用户,则两人在该评论记录中组成同伴;

如上图,总结用户评论有以下几种模式,其回复延迟时间计算如下:

1. 没有@符号,且第一次评论,且没有同伴:计算该comment与第一条comment的时间间隔,如c2

2. 没有@符号,非第一次评论,且没有同伴:计算该comment与最近一条comment的时间间隔, 如c7

3. 没有@符号或者@符号,有同伴:计算该comment与最近一条同伴的comment的时间间隔,如c5,c6

4. 有@符号,第一次评论,且@之前没同伴,且@的对象未出现过:计算该comment与第一条comment的时间间隔,如c4

5. 有@符号,第一次回复,且之前没有同伴,且@的对象之前出现过:计算该comment与@对象的最后一次评论的时间间隔,如c3

回复 ︿ (2)
  • 用户头像
    15Luy 9年前
    jacknudt 写到:

    分析的很细致!有个问题,为何要区分是不是第一次回复?


    我觉得还是要把核心问题找出来,目前这种枚举方式可能会把问题搞复杂,而且突出不了核心矛盾。

    是的,尹老师,这样枚举比较复杂,在实现算法的时候回考虑用简洁的方式来表达~若不是第一次回复,例如C6和C7,就不用计算它与第一条comment的时间间隔,只计算它与最近一个comment(无同伴,C7)或最近一个同伴的comment(有同伴,C6)的时间间隔

  • 用户头像
    尹刚 9年前

    分析的很细致!有个问题,为何要区分是不是第一次回复?


    我觉得还是要把核心问题找出来,目前这种枚举方式可能会把问题搞复杂,而且突出不了核心矛盾。

0?1470885445
登录后可添加回复
3051?1565316234
发帖时间:2016-01-16 17:28
更新时间:2016-01-17 20:05

通过分析数据,我们发现github与git用户匹配问题有如下几种:


  • 一些人只通过git上上传代码,在github上没有任何活动,这类人一般是项目的核心成员,在计算人员贡献时,不予以考虑,因为这些人关于在github中的活动度量都为0,且我们度量的是开源社区中的人员贡献
  • 一些人(很大一部分)只在github有活动,没提交过代码,这类人一般是用户,在计算人员贡献时,予以考虑
  • git和github用户关联关联问题:git和github用户使用不同的账号或邮箱登陆,对此我们用一下规则关联用户
    1. 用邮箱匹配,若邮箱相同,则认为是同一用户
    2. 用姓名匹配,github和git中都有真实姓名的属性,若两人的姓名相同,则认为是同一用户
    3. 用commits表中的commit[author]与committer关联,认为是同一用户,如下图,commit的Chris Jenkins与committer中的chrisjenx是同一用户
image


回复 ︿ (8)
  • 用户头像
    余跃 9年前

    刚刚按错了,不小心把尹老师的评论删了。。。

  • 用户头像
    余跃 9年前
    jacknudt 写到:
    @余跃(yuyuenudt)‍  这个经典的问题大概说的是什么?
    尹老师,就是说:用户会在git,web,mail,bug tracker等不同的场景下,使用不同的名字和邮箱,而且比较普遍。

  • 用户头像
    尹刚 9年前
    @余跃(yuyuenudt)‍  这个经典的问题大概说的是什么?

0?1470885445
登录后可添加回复

© Copyright 2007~2021 国防科技大学Trustie团队 & IntelliDE 湘ICP备 17009477号

问题和建议
还能输入50个字符 提交

加入QQ群

关注微信APP


×